图书介绍

行政法讲义【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行政法讲义
  • 余凌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7423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行政法-中国-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行政法讲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公共行政与行政法1

第一节 概述1

一、界定公共行政范畴的意义1

二、什么是公共行政?2

三、什么是行政法?4

四、行政法的特征6

第二节 公共行政变迁之下的行政法6

一、不断变迁的公共行政6

二、行政学对教科书的影响9

三、行政法学研究述评中的回应13

四、初步的结论16

第三节 行政法渊源17

一、什么是行政法渊源?17

二、成文法源与不成文法源19

三、软法21

四、法源位阶与适用顺序22

五、民法原理在行政法上的援用23

第四节 行政法的支架性结构27

一、粗略的对称27

二、功能上的双向流动30

三、有何意义?31

第五节 行政法的基础理论32

一、理论兴起的背景32

二、为人民服务论、人民政府论、服务论33

三、公共利益本位论34

四、新控权论35

五、平衡论35

六、英国的类似讨论39

第六节 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史42

一、起步于清末42

二、初定于民国43

三、变迁于新中国成立之后47

第二章 行政法学的总论与分论51

第一节 概述51

一、概念51

二、分论的划分52

三、分论在我国的发展概况56

第二节 总论与分论的关系60

一、从单向到双向61

二、微观层面的自成体系63

第三节 努力张扬个性的部门行政法64

一、警惕两种研究偏向64

二、部门行政法缘何难以研究?65

三、努力体现特性的研究进路66

第三章 发展之中的行政法基本原则69

第一节 概述69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69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构成70

第二节 依法行政原则71

一、依法行政原则的含义71

二、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73

三、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结构75

四、“规则之失”与“规则之治”80

第三节 比例原则83

一、比例原则的含义83

二、比例原则的构造84

三、比例原则与合理性原则88

第四节 合法预期保护原则90

一、三条交织的主线90

二、合法预期的概念92

三、保护合法预期的必要性93

四、司法判断的标准95

五、保护的方式97

六、我国的实践101

第五节 正当程序原则102

一、正当程序的含义102

二、正当程序的基本结构104

三、行政程序的效力107

第四章 行政主体理论变革与第三部门的勃兴109

第一节 行政主体理论变革109

一、学术史回眸109

二、学者的批判与建议111

三、类比的思考113

四、走向“分权主体模式”?122

五、变革之策略127

第二节 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对行政法的意义129

一、什么是第三部门?129

二、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对行政法的意义134

三、对第三部门的研究现状139

四、对第三部门的公法审视148

第五章 行政自由裁量及其控制154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中的行政自由裁量现象154

一、概念154

二、产生裁量的原因分析160

三、控制与治理160

第二节 行政自由裁量与立法目的165

一、概述165

二、发现立法目的的路径与方法169

三、双重或多重目的170

第三节 行政自由裁量与相关考虑171

一、概述171

二、对相关因素的判断171

三、考虑不相关因素对裁量决定效力的影响173

四、未考虑相关因素对裁量决定效力的影响174

五、权重问题175

第四节 行政自由裁量与公正要求176

一、公正的含义176

二、行政诉讼意义上的公正177

第五节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不适当拘束179

一、概述179

二、行政不作为180

三、行政政策183

四、上级指示185

五、稀缺的公共资源185

第六章 行政调查187

第一节 概述187

一、什么是行政调查?187

二、行政调查的定性188

第二节 方式与分类191

一、行政调查的方式191

二、行政调查的分类194

第三节 行政调查的主要制度196

一、行政调查的基本程序196

二、法官令状主义与行政机关内部审批199

三、调查的职权主义203

四、相对人的协助义务204

五、调查所获信息的公开210

第四节 行政调查的救济211

一、对间接强制调查的救济212

二、对实力强制调查的救济213

第七章 行政行为理论214

第一节 概述214

一、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215

二、概念与特征218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219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222

一、四要件说222

二、违法的类型及其法律后果223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效力理论224

一、概述224

二、行政法的“沼泽”225

三、“四元结构”226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无效与可撤销232

一、二元结构理论232

二、对二元结构的批判233

第五节 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237

一、撤销237

二、废止243

第六节 轻微瑕疵行政行为的处理244

一、忽略不计244

二、治愈245

三、其他制度补救248

第八章 非强制行政手段249

第一节 概述249

一、柔性执法的盛行249

二、非强制行政手段250

第二节 行政计划251

一、概述251

二、行政计划的分类与定性252

三、行政计划的作用254

四、行政计划与法治主义255

五、行政计划的法律救济256

第三节 行政契约258

一、概述258

二、行政契约与依法行政262

三、行政契约中的权利义务267

四、基本程序与制度270

五、法律救济271

第四节 行政指导277

一、概述277

二、行政指导的方式与分类278

三、行政指导的作用279

四、行政指导与法治主义281

五、行政指导的责任283

第九章 行政上实效性确保手段286

第一节 结构的重整286

一、教科书的变化286

二、反思与重构287

第二节 行政处罚289

一、概念289

二、与刑罚的关系290

三、行政处罚体制290

四、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291

五、处罚种类294

六、量罚296

七、简易程序与一般程序300

八、当场收缴与罚缴分离303

九、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综合执法304

第三节 行政强制306

一、在行政法中的作用与地位306

二、制度承袭与新近发展308

三、行政强制措施309

四、行政强制执行315

第四节 其他新型手段328

一、日本战后的理论革新328

二、韩国行政法上的新手段330

三、加拿大的自愿执行方法(means of voluntary execution)331

四、对我国实践的思考332

第十章 政府信息公开333

第一节 概述333

一、信息公开的意义333

二、立法历程334

三、对实践的描述336

第二节 什么是政府信息?340

一、概念解构340

二、若干相关概念342

第三节 公开的主体346

一、与行政主体理论的关系346

二、“谁制作,谁公开”347

第四节 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之关系350

一、指向的信息350

二、两者关系351

第五节 依申请公开351

一、受理351

二、规范的回复352

三、补正353

四、“三需要”354

五、公开方式355

六、信息不存在356

七、涉嫌滥用申请权问题358

第六节 不予(免于)公开359

一、不予公开事项359

二、“三安全、一稳定”361

三、国家秘密362

四、商业秘密363

五、个人隐私364

六、利益衡量365

七、法院的审查365

第七节 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366

第八节 与《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的关系368

第九节 救济369

第十一章 行政问责制373

第一节 问责的缘起373

一、制度探源373

二、制度化的原因374

第二节 样本分析(Ⅰ):重大问责事件(案件)375

一、86起事件(案件)的梳理375

二、呈现的实践轮廓376

第三节 样本分析(Ⅱ):规范文本378

一、规范文本的梳理378

二、基本印象379

第四节 问责制度的构建386

一、问责事由386

二、问责对象387

三、问责方式388

四、问责程序388

五、免责事由389

六、立法机关390

七、通过媒体的公众参与390

第五节 行政问责:一个新样式391

一、概念391

二、一个新样式392

三、对传统理论的突破393

第十二章 行政复议法的修改396

第一节 概述396

第二节 制度定位397

一、争议397

二、英国经验398

三、我们的选择399

第三节 复议机关要不要当被告401

第四节 复议委员会402

第五节 扩大受案范围404

第六节 程序增构406

一、简易程序和调解407

二、复议委员会审理裁决程序408

第七节 审查方式408

一、英国的经验408

二、改进之道409

第八节 基本判断410

第十三章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412

第一节 概述412

第二节 行政审判体制413

一、几种改革方案及其评价413

二、我的建议415

第三节 扩大受案范围416

一、不轻易改弦易张416

二、外加的策略417

第四节 对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419

一、规范性文件的可诉性419

二、规章也可诉吗?420

第五节 原告、被告和第三人421

一、原告421

二、被告422

三、第三人423

第六节 证据规则424

一、被告的举证责任424

二、原告的举证责任425

三、法院调取证据425

第七节 简易程序426

第八节 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交叉的处理426

第九节 检察机关的监督427

第十节 判决形式428

第十一节 保证判决执行的措施429

第十二节 基本判断430

主要参考文献432

热门推荐